易奇官网-活动

在大数据反复“哭穷”,下单真能便宜吗?

日期:12-31

“我决定不去了,机票价格实在太高,超出了我的预算。除非价格有所下调,否则我绝不会考虑购买。”近期,在社交网络上涌现出众多抱怨机票昂贵的帖子,而评论区中的网友们似乎也达成了共识,纷纷发表类似的言论,试图共同施压以期降低机票价格。

近期,众多青年纷纷展示自己的策略,分享他们是如何应对“使用越频繁价格越高”以及“观看越多内容越感到厌烦”的算法问题。有位用户分享了自己搜索机票的经历:“最初搜索直飞航班时,最便宜的票价高达4309元。我不断地在评论区表达‘机票太昂贵,我负担不起,可能不会出行了’。结果,票价降至1903元,降幅超过了2000元。”

微信图片_20241231142202.png

实际上,这些评论的目的在于通过表达经济困难来试图改变大数据算法对用户的既有定位,以便享受到更优惠的价格。鑫哥认为,尽管无法确定评论是否真正产生了影响,或是仅仅是个巧合,“尝试总是值得的。毕竟,各大平台确实会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搜索历史和社交行为来定制个性化的商品推荐和定价策略。”

许多网友也分享了他们类似的经历。一位95后的女孩小婷向我们透露,她有时会在微信上和朋友讨论想购买的物品,随后打开网购应用程序时,就会发现推荐区域出现了这些商品。另一位00后的女孩小莹则提到,她和室友使用相同的起点打车,但她的苹果手机显示的打车费用却比室友的安卓手机要高出一些。

为了对抗算法,避免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小婷在今年年初加入了所谓的“momo大军”。这个群体使用统一的粉色小恐龙头像和“momo”作为用户名,利用平台的初始系统信息来隐藏个人特征,以此来规避算法的识别和追踪。

针对“杀熟”现象,90后程序员小汪分享了他的个人经验。“我曾经在某个平台上频繁购买同一款身体乳。然而,有一天,我发现它的价格从69.9元飙升至99.9元。从那以后,我便在商品推送中不断留言表达价格过高,暗示如果能便宜一些我才会考虑再次购买。为了抗议,我甚至暂时卸载了该软件。出乎意料的是,平台最终向我发送了数张优惠券。使用这些优惠券后,我以大约45元的价格购得了这款身体乳,比之前的价格还要低。”

小汪建议,为了规避大数据杀熟现象,我们应当尝试在多个购物平台上进行价格比较,以避免陷入潜在的价格陷阱。同时,定期清除浏览器缓存也是一个好习惯,这有助于防止长期的浏览历史被用来构建个人用户的详细画像。

通过这些策略,我们真的能够影响平台为消费者所塑造的“形象设定”吗?

对此,多家外卖平台尚未给出明确答复。某平台的客服人员表示,通过发放红包来吸引顾客是他们惯常的营销手段,并不会给消费者贴上任何所谓的“标签”。

同时,有消费者指出,他们通过不同的手机看到的外卖价格存在差异。“我用两个不同的手机订购同样的外卖,价格竟然相差好几元。退出应用再重新进入,价格又莫名其妙地增加了几元。这和网购中的大数据杀数现象如出一辙,不同的账号看到的价格也不尽相同。”

微信图片_20241231142219.png

对此,上述外卖平台的客服人员解释说,价格上的差异通常是由于优惠券或促销活动的不同造成的。如果消费者遇到同一产品售价不一致的情况,可以向平台进行投诉和反馈。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北京市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朱巍在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彻底解决“大数据杀熟”问题并非易事。他解释说,根据现行法律,平台对新用户的优惠、无目标性的随机优惠以及对不同用户群体的折扣差异,并不构成价格歧视。

然而,仅依靠年轻一代对算法的反向驯化来根除“大数据杀熟”现象还远远不够,算法的混乱状态仍需得到更多关注。

最近,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重点整治“信息茧房”、操纵榜单、利益侵害、大数据“杀熟”、算法推荐等典型问题。

《通知》明确禁止利用算法进行大数据“杀熟”。严禁基于用户的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个人信息特征,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实行差异化定价。同时,要求提升优惠促销的透明度,明确说明优惠券的领取条件、发放数量和使用规则;深入整治“信息茧房”和诱导沉迷问题,构建防范“信息茧房”的机制,增强推送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严禁推送高度同质化内容以诱导用户沉迷,禁止强制用户选择兴趣标签,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纳入用户标签并据此推送信息,也不得超出必要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用于内容推送。此外,还应规范设置“不感兴趣”等负反馈功能。

某业内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常态化的监督机制,确保行业内算法的运行遵循相应的准则,使算法更加标准化、透明化、向善化。算法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