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探索真相!电视屏幕越来越宽,是技术革新的结果,还是商家的策略
日期:12-12你是否曾经疑惑,为何我们幼时家中的“大屁股”电视机和显示器,普遍采用方正的4:3比例,而如今,无论是LCD电视还是显示器,16:9的比例几乎成为标准配置,甚至一些追求极致视觉体验的显示器,已经步入了21:9的超宽屏时代?今天,让我们共同探索这一现象背后的奥秘,探究屏幕比例的演变,是否真的如你所料,仅仅是制造商为了节省成本的策略?
回忆往昔,家中那台笨重的“大屁股”电视机,每当夜色降临,全家人聚拢在它周围,那份家的温暖和欢乐,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当时的荧幕,大多采用4:3的比例,似乎在默默坚持着传统影像的传承。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液晶显示技术的崛起,屏幕的长宽比开始悄然转变。
制造商们竞相标榜“更贴合人眼视觉比例,提供更强烈的沉浸体验”,将屏幕比例推向了16:9,甚至更宽的21:9。乍一看来,这似乎是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的视觉盛宴。然而,事实往往比表面更为复杂。
让我们以数据为依据。以34英寸的显示器为例,采用4:3比例的屏幕面积达到33.3万平方毫米,而16:9比例的屏幕面积则减少至29.6万,21:9比例的屏幕面积更是降至25.1万。这表明,在相同对角线尺寸的条件下,屏幕的宽高比越宽,实际可利用的面板面积就越小,从而降低了成本。因此,节约成本的观点并非毫无根据。
然而,屏幕宽高比的改变并不仅仅是为了节约成本。其背后,还蕴含着更为复杂的科技原理。
在早期的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时代,由于电子束扫描技术的限制,屏幕比例的选择受到了极大的制约。电子束从屏幕的左上角开始,逐行扫描至右下角。在这一过程中,若分辨率提升,刷新率则会降低,从而引起画面闪烁,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在CRT时代,16:9的屏幕比例意味着需要更高的横向分辨率和更低的纵向分辨率,这无疑会提高成本并增加技术难度。因此,在那个时期,4:3的比例成为了最经济、最实用的选择。
让我们再次聚焦于电视信号的起点——影像捕捉装置。镜头呈完美的圆形,它理论上能够捕捉到的图像信息亦是圆形的。然而,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偏好,录制设备必须从圆形信息中筛选出一个最适宜的剪裁比例。在摄影技术的初期阶段,底片的格式繁多,但大多数都倾向于4:3的比例。因此,作为信息展示窗口的电视屏幕,也自然而然地采纳了这一比例。
液晶显示技术的诞生为屏幕比例的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液晶面板的制造不再受到传统CRT技术物理限制的束缚。更为关键的是,数字影像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镜头技术以及数字化广播技术的迅猛发展,赋予了屏幕比例选择更大的灵活性。
在液晶显示技术盛行的时代,4:3的屏幕比例对制造商而言,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不充分利用。由于液晶面板的制造过程更偏好于标准化生产,较宽的屏幕比例如16:9,甚至更宽的,能够更高效地利用面板资源,从而降低浪费。因此,这些宽比例的屏幕首先在电脑显示器领域获得了普遍采纳。随着广播电视系统的数字化转型,传统的4:3比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过去时代的象征。
现在,21:9的超宽屏显示器已经成为了那些追求极致视觉享受的用户的新选择。这种显示器不仅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还在观看电影、玩游戏等活动中,营造出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种超宽屏幕的普及也与成本控制的策略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屏幕比例的演变是科技进步、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审美趋势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一次革新,更是视觉体验的一次质的飞跃。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不仅目睹了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体会到了时代的深刻变革。展望未来,屏幕比例将如何进一步演变?让我们保持期待,拭目以待。
(来源:中关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