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奇官网-活动

利润被榨干的供应商,竟在用工上“降本增效”

日期:12-11

65d36da277284c3e8e281555120bba9c_tplv-tt-origin-web_gif.jpeg

在过去的半年里,张梁的轮胎企业几乎每日都有员工选择离开。离职的群体以年轻员工为主,但中年员工也表现出观望态度。

离职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对一线员工的薪酬制度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固定工资改为计件工资,并且取消了所有加班费。

张梁表示:“年轻工人往往依赖加班来增加收入,现在加班被禁止,他们便选择了离开。”

尽管预见到这样的后果,张梁仍不得不采取措施。由于今年下半年橡胶价格的急剧上涨,而下游产品的价格却难以相应提升,公司的利润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每生产一条轮胎,企业便面临更大的亏损风险。

管理层经过成本核算后发现,如果直接停产,公司的亏损将会更加严重。因此,最佳策略是减少生产量,保持资金流动性,静待市场回暖。目前,公司的轮胎月出货量已从去年同期的大约12万条减少至约8万条。

然而,这也导致了对员工需求的减少。

在与本地业界人士的交流中,张梁得知,在市场波动的影响下,众多制造企业纷纷调整了其人力资源策略。例如,某些工厂选择大量吸纳职业院校的实习生以满足劳动力需求,而另一些小型制造企业则选择雇佣成本更为低廉的中老年员工。

面对产能不足和利润空间的紧缩,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寻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实现“成本削减与效率提升”,这包括但不限于削减工资或实行灵活的用工制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丹丹在最近对江苏昆山地区工业企业的调查中发现,由于订单需求的减少,今年并未出现以往旺季时工人薪资小幅上涨的情况,实际上,许多工厂的工人薪资甚至低于三年前同期水平。

在之前的调查中,张丹丹还注意到,由于出口订单的不稳定性、企业用工成本的上升以及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增强等因素,“制造业零工化”现象在近两年内大规模出现。

尽管“制造业零工化”趋势有助于降低工厂的用工成本,但这种普遍采用的劳务外包方式也进一步削弱了劳动者的保障。张梁指出:“如果市场状况持续不佳,工厂可能会倒闭,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工厂员工。员工实际上是制造业链条中最脆弱的一环,制造业累积的压力可能会首先在用工环节显现出来。”

降本增效,员工买单

张梁的企业曾荣获地方十佳民营企业称号,然而在多重压力的冲击下,今年遭遇了困境。

在轮胎生产的成本构成中,天然橡胶的成本占比超过40%。自年初以来,天然橡胶的价格从大约1.1万元/吨逐步攀升至约1.8万元/吨,致使轮胎的总生产成本直线上升了大约40%,原本微薄的利润空间被完全侵蚀。

起初,张梁尝试向政府部门寻求帮助,以应对原材料价格的急剧上涨,期望能够获得补贴或降低厂房租金。然而,政府的回应是:“这是市场行为,企业必须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和采取相应措施。”

张梁还尝试通过提高轮胎售价来缓解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但即便在10月份成品出厂价仅小幅上调了3%至5%,也无法继续提升。一旦价格微调,下游的经销商便立即反馈:“再提价就无法销售了。”

张梁指出,近三十年来,中国轮胎制造业的产能一直过剩,行业长期处于自我竞争的状态,产能整合效果不彰。

另一个削弱企业利润的因素是融资难题。由于公司未能达到银行贷款的条件,张梁转而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方式,向一家大型国企进行融资。在过去的三年里,张梁的企业从该国企获得了近2亿元人民币的贷款,但同时也不得不接受了一些苛刻的条款。

首先,公司必须向国企支付一笔不菲的贷款利息;接着,国企要求取得张梁公司大约30%的净利润,净利润的计算方式是轮胎的销售价格减去国企为张梁公司估算的制造成本。通常情况下,张梁公司的实际制造成本都超出了国企的估算值;最后,公司销售的轮胎必须优先供应给国企的子公司,之后才由子公司转卖给终端客户。这样,国企的子公司能够增加其收入并享受出口退税优惠。

在过去的三年中,由于贷款利息和利润抽成的双重负担,张梁公司已经额外向国企支付了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

今年,张梁公司试图终止与该国企的贷款合作,并转向另一家当地国企寻求帮助,后者提供的贷款年化利率为15%。

张梁表示:“目前,两种合作方式就像是两杯毒酒。为了生存下去,我们不得不选择其中一杯喝下去。”

在多重压力的叠加下,今年下半年,张梁的公司出现了亏损。为了减少产能,他不得不采取减少工人工作时间的措施,以此促使工人主动离职。

另一家张梁熟悉的中小型制造企业也正计划通过逐步替换原有工人,以工资更低的中老年员工来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

这一举措的直接导火索是,该企业最近收到了来自上游大客户的要求,即降低20%的供货价格。这家企业主要为当地一家大型民营线缆公司提供电缆卷盘,近年来,该大型民企不断施压要求降低供货价格,否则将更换供应商。

“中式”解法

面对订单量和利润的双重下降,许多企业开始“创新性”地寻找平衡企业持续运作与减少人力成本的策略。

近年来,李迪及其所在工业园区的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制造业临时工。通常情况下,一个价值千万的订单能在两个月内完成。然而,由于今年订单量的大幅减少,订单完成后工人面临无事可做的局面,维持长期员工队伍的成本给企业带来了沉重负担。

由于订单需求的减少,李迪所在工业园区的一家水表制造工厂的长期员工数量从去年底的140多人减少到春节后的100人,目前进一步减少至40人。在订单高峰期,工厂会雇佣制造业临时工来应对生产需求。

李迪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电网设备的研发与制造。过去,公司每年都能获得一家国有企业的分包合同。在接到合同后,公司会将部分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分包给下游企业,并最终在自己的工厂完成设备的组装和软件的安装测试等工序。

2018年,由于订单稳定性降低,李迪和园区内其他工厂的管理者们在QQ群中提出了一个想法:各企业可以根据生产进度共享流水线工人。这些“共享”工人通常只需经过一天的简单培训,便能在不同工厂胜任工作,他们通常被安排在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小的辅助性岗位,如装配、收发货等。

随着对共享员工需求的增长,当地催生了数家专门带领工人在不同工厂间流动的劳务公司。在这种模式下,制造业临时工仿佛是过去的“麦客”,在劳务公司的带领下,根据季节变化在不同工厂间流动,满足不同雇主的用工需求。由于工作更加饱和,制造业临时工的月薪通常高于长期员工。

以李迪公司的一个20人团队为例,他进行了成本计算:如果使用长期工,包括社保在内的每月人力成本约为7000元,那么20人的团队一年的人力成本大约为168万元。但如果订单量只够工厂半年运作,采用灵活用工方式,即使制造业临时工的月成本上升到1万元,一年的人力成本仍可降低至120万元。

在过去的两年中,李迪承接的分包合同价格持续受到上游企业的压榨,导致大部分利润被用于支付居间费(即中介人的报酬)。他透露,公司目前的策略是“硬撑”,期待经济环境的改善。即便分包订单无利可图,公司仍会尽力争取,以维持运营。

2024年11月初,面对工厂订单不断减少的压力,李迪前往北京,动用所有可用的人脉资源寻找潜在订单。为此,他愿意支付订单合同总金额的10%作为居间费。

李迪表示:“订单量的波动日益加剧,工厂无法实现持续稳定的生产,因此制造业企业也不愿意长期雇佣全职员工。”

一些企业通过采用“共享零工”模式来降低成本,而另一些企业则开始关注大专生的潜力。

张梁指出,大专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为了获得毕业证书,需要在企业实习三至十二个月。因此,许多制造工厂会招募大量职业院校的实习生。张梁注意到,近两年来,劳务公司会在学生的实习期间安排他们到不同的工厂实习,以满足不同工厂的临时性用工需求。

据张梁了解,学校和劳务公司都会从实习生的工资中抽取提成。通常情况下,学校每月会从每位学生的实习工资中抽取500至1000元,劳务公司的抽成更高。这意味着学生每月实际到手的工资可能不足2000元,而工厂实际支付的金额远超于此。

张梁表示:“每年,高职院校都会向工厂输送大量廉价劳动力,但学生们对这种模式的不满情绪正在增长。”

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董保华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指出,由于实习生并未与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因此通常不受劳动法的保护,企业可以随时更换实习生而不必支付任何补偿金。

制造业零工化趋势加速

6月16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朗润·格政第186期论坛上,张丹丹指出,过去十年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中零工经济的兴起已逐渐显现。这一趋势的扩大,主要受到出口订单波动、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者权益意识增强等多重因素的推动。

张丹丹基于广泛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集中地区,派遣工在企业用工结构中所占比例可达到三分之一,在生产旺季甚至可上升至三分之二。

智联招聘于2024年6月发布的《2024蓝领人才发展报告》同样揭示,在企业追求“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灵活用工方式如外包服务的使用日益增多。智联招聘平台上的灵活用工职位数量持续攀升,仅今年二季度的职位数就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35%。

某人力资源公司劳务外包业务的负责人杜静指出,由于制造业在招聘人员方面面临重重困难,加之订单量的大幅波动使得企业难以长期稳定地雇佣大量员工,劳务外包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竞争激烈的市场。劳务外包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集结数百名工人,以满足制造业企业的需求。目前,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采用劳务外包的方式来招募员工。

杜静表示,众多制造业企业选择劳务外包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希望将非核心、辅助性、季节性强或不定期生产的环节外包出去,从而集中精力、人力和财力于核心业务或高附加值的业务,以实现企业运营效益的最大化。

杜静指出:“长期雇佣的员工更关注薪资待遇和社会福利的合规性,而劳务外包工人则更关心每日收入的多少,其次是社会保险和工作环境。”

张丹丹强调,在就业市场转型和零工化趋势的背景下,必须重视其对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新挑战,以及这种短期、高流动性的就业方式可能对劳动者个人技能积累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带来的影响。

作为制造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2024年10月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五个月后重新回到荣枯线以上,这通常预示着宏观经济层面上生产和需求的增长,以及企业信心的恢复。然而,制造业流水线上的工人们仍在期盼着微观层面企业的复苏。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