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奇官网-活动

把零售业务看成数据业务把便利店看成互联网公司 便利蜂突围新零售

日期:04-17

 “无接触式”服务,经历过疫情的考验,似乎成了一项刚需。

  许多人在疫情中被无接触式便利店“便利蜂”圈了粉:在不少便利店纷纷打烊的春节期间,它还亮着一盏灯;在店里,自己动手打一杯咖啡,扫码、结账、拿购物袋,全程自助完成……这些都得益于便利蜂的“数据大脑”。

  便利蜂上海分公司设在长宁区。这个品牌,把零售业务看成数据业务,把便利店看成不断产生数据并由数据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它能在一片新零售的“红海”中寻求生存吗?

  制作流程精确到秒

  记者日前走访南京西路上一家便利蜂:早上10时刚过,热餐刚刚上架。这周的餐品,有咖喱鸡、尖椒土豆丝和红烧豆腐等等。每一周,菜肴种类都会有所变化,不受欢迎的一两种,会被“算法”淘汰掉。

  “所有的食物都由计算机制订标准。”店长告诉记者,譬如豆腐的厚度、排骨的大小,每种食物都有几十个参数;炒制的时间、浸泡的时间,也要进行量化;每样食品的制作流程控制,精确到秒……

  便利蜂学习日系便利店的做法:一天生产3次、配送3次的“三配体制”,此外还增加了两项技术保障。

  第一项是 烘烤箱。用“热风传导+蒸汽”来加热鲜食,好处是复热均匀,保证食物口感。食品安全领域有个标准,就是 蒸烤箱加热需要20分钟,通过精确机算,让复热食物的中心温度高于70℃。

  第二项是鲜度Pad(平板电脑)。食品加工区的玻璃房里,店员手里有一款Pad,每种热餐制作多少、几点加工、何时废弃都实时显示。比如包子,制作完6个小时卖不出,Pad就会发出嘀嘀声提示废弃,热菜加热完到售卖,一旦超过 佳赏味期,也必须废弃。

  在便利蜂,店员的“存在感”不强,他们不会贴身服务,只有当消费者搞不定“自助”时,才会有人适时出现、给予帮助。

  加工运输形成闭环

  便利蜂投资上游的鲜食工厂和冷链运输,形成完整的闭环。上海陆仕食品有限公司是便利蜂投资的鲜食工厂,车间里,原材料处理、烹饪加工、冷却、分装包装等各个环节,大部分设备都是自动化的,一台机器人炒饭机,把相关原材料输入,它可以做出一道美味的扬州炒饭;炒菜还需要人工,但温度的控制也是机器。

  冷链物流也是重要环节。便利蜂有自己的库房和运输全程冷链,保证商品安全运输到门店,全程处于低温环境。

  便利蜂在疫情 严重时给武汉送盒饭,用的也是这套物联网系统。自研的“TMS运输监控系统”,给货车安装了蓝牙温度计和GPS定位设备,每隔5分钟,货车冷柜的温度就会被传到后台,形成温控曲线,超出被允许的范围,就会触发系统报警;在冷链运输过程中,往往有这种情况出现,司机想省油,运输过程中不开空调,快到了才把空调打开,这种情况,都逃不过监控系统。

  便利店 “忌讳”食品过期,因此,便利蜂使用了电子价签,如果保质期快到了,电子价签会自动翻红。

  有品质的零售服务

  新零售已是一片“红海”,便利蜂能赢吗?早在2016年,马云提出阿里巴巴的“五新”战略——新零售、新金融、新能源、新技术、新制造。而在此之前的2015年,阿里巴巴283亿元投资苏宁,同时又开始“孵化”盒马。此外,腾讯、京东、苏宁纷纷布局线下新零售,竞争很是激烈。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便利蜂悄然登场:2017年2月,由斑马资本投资的便利蜂,在北京五店齐开。如今,全 超过1500家门店,上海开店的速度是每周都有新店登陆,数量接近200家,大多选在中心城区的商务区域。南京西路两侧一公里长的范围内,就有4家便利蜂门店。

  有人觉得,便利蜂会成为“社区服务入口”,和“7-11”一样可以打印复印,和“全家”一样代收水电费;也有人觉得,便利蜂会成为新型生活服务电商,便利店、智能货柜、3公里配送,都是服务入口……

  但著名媒体人秦朔认为,便利蜂 感兴趣的可能是如何做出一款中 人真正爱吃的包子,因为中 不缺零售服务,缺的是有品质的零售服务,便利蜂的核心就是食品安全和顾客满意度。“零售现代化是一个宏大的命题,而‘做出一款中 人真正爱吃的包子’,则是很接地气的愿景。”

  如今,便利蜂正在加速开设新店,加大力度投入食品研发和生产,继续运用大数据和大算力支撑门店运营。或许,我们 终可以从身边的一家家门店中,寻找到属于便利蜂的答案。